6月21日,迎来夏至节气。早在2700多年前,智慧的古人便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日。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;过了这天,太阳的直射位置逐渐南移,北半球则开始了昼短夜长的天气变化。
《礼记》曰:“夏至到,鹿角解,蝉始鸣,半夏生,木槿荣。”夏至起,鹿角开始脱落,知了鼓翼而鸣,半夏、木槿这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。
夏至过后,即将开始一年里最热的天气——入伏。传统历书规定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。“过了夏至节,锄头不能歇”“夏至不锄根边草,如同养下毒蛇咬”,酷暑中,农民也不得闲暇,需要加强夏季田间管理。
“夏至雨点值千金”“夏至有雨,仓里有米”,夏至时的水,特别是天然的雨水,在农家眼里极为珍贵。宋代诗人苏辙在《五月十九日夏至喜雨》中写道:“一旱经春夏已来,好雨通宵晓未收。气爽暂令多病喜,来迟未解老农忧。”当下,针对高温天气及旱情,山东省做好预报预警、水量调度、农业技术指导等工作,抗旱保灌保供。
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。在山东,人们讲究“夏至吃碗面”。若面条煮熟后再用凉开水过一遍,做成凉水面,吃起来既筋道又凉爽。在博山,吃凉面非常讲究:非挂面不筋爽,离麻汁不香,缺椿芽咸菜无味,少红萝卜咸菜暗淡,无黄瓜丝则不俏,随蒜泥、香醋才真正算得上是美味齐全,纯正地道。
夏至,阳气至极,万物至盛,欣欣向荣。
来源:大众日报
扫一扫查看更多留言
扫一扫发布评论留言